109年成果 專區
-
結合校務資訊系統與UCAN平台,其成效獲教育部青年署肯定,為全國「大專校院推動職涯輔導補助計畫」北區召集學校。
-
為提升學生媒體識讀知能,本校強化媒體素養教育,其績效獲教育部肯定,成為「高等教育媒體素養教學發展計畫」主導學校與北區資源中心學校。
-
配合108課綱,提出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主軸,獲教育部補助「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是全國最高額補助大學。
-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於109年獲教育部審核通過35件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通過件數名列全國第二。
-
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獲得125件,全國第四。
-
2020年遠見雜誌「在學學生參與競賽、論文出版」指標成效中,榮獲全國第一。
-
實施校外實習與企業見習,畢業生校外實習比例達45%,第8學期全時實習人數達208位。
-
建置職能指標系統與學生學習成果檢核系統,規劃學生職涯方向,確實掌握畢業生流向與雇主回饋。
-
跨域教學創新達成比例於109年的達成值為51.21%。
-
109年共計推動42門深碗課程,同時搭配學校學習數據平台(Moodle教學平台、IRS的APP,讓學習結合雲端科技,更能掌控學習狀態即早追蹤。
-
微學分課程實踐課程知識於生活,提供學生短時間「主題式」學習,如工作坊、實習、演講、講座、參訪、模擬競賽等相關活動,109學年度開設微學分系列課程,以各類學科知識為依據,包含有古蹟解說工作坊、VR虛擬實境、產品創新製作訓練、網路新聞學等共34門微學分課程,修課人次達1,415位。
-
完成建置學生學習成果評量(MGO)系統,運用測驗藍圖、評量尺規、證照等檢測方式,檢驗是否達到此能力預期之學習成果,並提出改善策略。遵循PDCA,規劃整合各階段檢核過程相關工作及系統。
-
全面將程式設計納入全校學生必修學分,109年度程式設計修課總人數為15,513人,佔全校學生數比例92.03%。
-
規劃全校大一學生必修「中國文學鑑賞與創作」,並列為各系畢業門檻,使用自行編訂之教材積極投入中文教育養成。
-
於Moodle平台建置數位網路英語學習教材,特聘配音員重新為數位教材配音,以求學生在英語能力的均衡發展。
-
校定十項基本能力包括德、智、體、群、美五育與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工作執行能力。這十項能力結合系院專業核心能力,建構完整的全人教育藍圖。進入後工業化社會,文創產業與科技產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一位稱職的知識工作者,必須具備創新創意能力、國際移動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能獨立作業更要能團隊合作,因此十力教育是培養當前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全球化人才。109年完成校定十力各項能力通過比例為87.53%。
-
結合產業趨勢,推動ABCD新世代創新課程: A–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B–區塊鏈(Blockchain)、C–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D–大數據(Big Data)。針對ABCD創新課程,進行課程設計、辦理活動競賽、製作教材等教學相關活動,讓學生掌握產業發展趨勢。
-
109年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中有2件,及109年學生科技部大專生計畫中有16件,是與政府核心(5+2)產業政策有關。
-
電通系參加「2020國際智慧機器人運動大賽」,獲3金5銀2銅。
-
資訊學程參加「2020全國雲端APP行動創意應用競賽」,榮獲第一名。
-
由經濟部工業局、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與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會共同主辦的2020「第25屆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資訊管理學系一舉奪得2冠1亞1季2佳作1優勝,年年得獎,109年創歷年最佳紀錄。
-
通過美國MSCHE認證,成為亞洲第一所通過認證之大學,並於2016年通過再認證審核,取得該認證最長之十年期認證。
-
管理學院於2017年度通過AACSB國際商管認證。
-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2020年評選本校為全球最佳大學商業與經濟學科排行501+名。
-
全球最佳新興經濟體大學排行351+名。
-
亞太地區大學排行301+名。
-
全球最佳大學排行1001+名。
-
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旅遊休閒管理類」世界排名第37名。
-
在109年的疫情衝擊下,本著對教育國際化的堅持,在校境外學位生1,858位(私校第一),其中外籍學位生940位,較去年成長4.5%。
-
本校積極開設全英語課程,並提供多元學習管道,開設多元語種課程或輔導班。除了已開設之日語、德語、法語等課程,增開越南文、泰語、印尼語等東南亞語系課程,109年度總計3,147人修習第二外語。
-
每年定期實施英語能力普測,追蹤學生學習狀況,根據普測結果顯示,學生每升一個年級,多益成績大約進步10-30分,在課程引導講授下英語能力確實有所提升。
-
在全英語學/碩士學位學程的部分,全英學位學程修讀人數於109年的達成值為980人;修讀學位之本國學生人數於109年的達成值為418人。
-
雖然109年因疫情因素,教師無法出國進行學術交流。但透過網路視訊技術的進步,本校教師仍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今年本校教師參與跨境的研討會或學術交流,共計48場。
-
109年本校仍有67位學生進行國際移動,前往加拿大移地教學,赴泰國蘭實大學進行海外華語教學專業實習,參與Hult Prize Regional霍特大賽區域性競賽,與去各大學進行中長期交換的學生。
-
國際競賽屢獲佳績:電通系參與「2020國際智慧機器人運動大賽」獲得3金5銀2銅。
-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設計獎之一、有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德國紅點品牌與傳達設計獎(Red Dot Award: Brands & Communication Design)」,商設系2件畢業作品《心繫話 OOOOOO Studio》、《PO 分享自由 分享設計 Post Us, Share Freedom》雙雙奪下「2020紅點獎(Red Dot: Winner)」。
-
109年本校國際學院與管理學院合作舉辦第二屆「銘傳大學霍特獎」(Hult Prize)校園競賽,為本校舉辦之國際競賽,由聯合國贊助發起,被譽為全世界大學生的諾貝爾獎,激發了學生對全球議題的關注。
-
本校為原住民、身心障礙及偏遠離島地區學生提供外加名額,以增進入學機會。自106學年度起藉由特殊選才招生管道,提供經濟弱勢家庭、特殊境遇家庭子女或孫子女加收名額。提供全台高中學生全額獎學金,進入金門分部就讀,金門分部獎學金獎勵學生達8人。109學年度原住民籍與經濟不利日間學制學士班一年級招收人數達398人。
-
109年度「弱勢學生自學計畫」中,共有21組如期達到預設之學習目標。
-
「弱勢學生線上學業輔導社群」提供經濟不利學生「學習輔導」及「專業課程輔導」諮詢服務,線上互動人數達1,316人次。
-
推動「學習達人分享」與「個人讀書計畫」,期以透過同儕學習經驗的交流與相互支持、協助,達到良好學業表現,本年度參與人數分別為78人次及81人次。經過校內各項課業輔導措施,109年度共計有1,194人次學期平均成績獲得進步,其中更有199位同學連續2個學期,學期平均成績獲得進步。
-
109年度共獎助1,470位、5,329人次經濟不利同學,給予安心就學的機會,提升社會適應力與職場競爭力
-
109年7月1日成立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本校原資中心為獨立運作之中心,提供原住民族學生教育相關之各項服務。透過mail及社群網路建立全校原住民族學生網路群組,不定期提供原住民族學生相關活動訊息。
-
辦理原住民族學生座談會,提供相關獎助學金資訊,透過交流了解原住民族學生在學期間之需求及問題,讓學生能了解校內外相關資源網絡,知道如何取得諮詢與協助,並能儘快適應大學生活。
-
辦理原住民學生民族教育課程及活動,讓參與的非原住民族學生更加瞭解原民文化特色。
-
為協助經濟不利學生安心就學,強化本校學生輔導機制、提升學習成效,建立外部基金籌募及運用模式,作為完善就學協助機制專款專戶專用。
-
透過推動教師多元升等,讓各類型教師均獲得應有的支持。其中,105-108學年度教學型升等有5位教師提出,並已有4位教師通過。108學年度亦有一位老師通過應用型升等。
-
108學年度生師比為22.72,符合教育部規範。
-
建置銘傳大學網站APP、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CU1957)、即時網路電視台(https://reurl.cc/6gx4Qd)、平面媒體銘傳一週(https://www.week.mcu.edu.tw/),向大眾公開學校各項重大活動及辦學績效;
-
在建構校務資訊公開制度的部分,本校校務暨財務資訊公開專區(http://public.mcu.edu.tw (link is external)),即時公開校務、財務、畢業生流向及學雜費補助等資訊。
完善社會服務
本校於109年3月成立「銘傳大學社會責任推動辦公室」,協助執行社會實踐場域之研究與評估、統整校內外資源,融入USR精神舉辦兩場相關他校成功案例分享研討會、五場本校社會實踐場域認知講座、兩場諮商活動及一場成果發表會,並積極參與七場他校優良案例研討會,媒合一件地方發展協會與校內系所合作,推動一件偏鄉社區營造計畫,藉以擴大學校同仁參與社會責任實踐的深度與廣度,促成校園對話與跨領域師生進行合作。
-
鼓勵教師開設大學社會責任服務學習課程,並推動跨領域學程、微學分課程模式推展USR之相關課程,現已開設魚菜共生農法的理論與實作、跨領域課程(創新創意專案管理)與實作訓練微學分課程,結合本校現有服務學習團隊實踐、反思回饋等機制,促進在地人才培育、就業,並創新城鄉、產業及文化發展。
-
開拓雙北地區淡水河流域、桃園龜山區、金門地區,以及宜蘭縣大同鄉等五個學校外部場域計畫,推動建立夥伴關係,關懷地方弱勢群體,扶植在地創生與產學合作產值,協助教師連結學校、地方與社區之互利關係,活絡地方成長動能,促成區域創新。
-
專業服務學習課程數於109年的達成值為31門,修讀人數533人。
強化科技融入
-
士林青年創業基地:銘傳大學在士林建校已超過63年,對於士林地區的發展有強烈的使命感。銘傳大學育成中心成立將近20年,曾獲得台北市育成貢獻獎,以及經濟部多座獎項的肯定,以及累計超過200家企業的輔導成效。隨著士林北投科技園區開發計畫的推動,創新育成中心以扮演園區創業生態圈的關鍵角色為發展目標,將配合政府創業政策,整合本校師生及聯盟育成夥伴資源,深耕在地服務社會、產業,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創新育成中心輔導「博課師科技」、「創意購數位」二家公司參與北市府創業媒合會,榮獲投資人最想投資獎。
-
樂活社區長期照護服務介入:由醫管系推動桃園龜山區老人長期照護,挹注經費購買照護設備,建立一個可測量且分析各身體資訊項目(心電圖、血氧、血壓、血糖、膽固醇)的系統,幫助病患測量資料,直接儲存數據到資料庫。同時配合老師及學生至社區進行服務活動,目前約有50位長者受到老人照護服務。
關懷環境人文
-
智慧防災(科技導入監測):藉由本研究分享科技智慧防災能量(如無人機應用、宜蘭縣情資網警示),提升防災意識,增進寒溪村復原與調適能力。
-
產業創生(地方產業創生): 本研究藉由舉辦韌性農業交流座談會和宜蘭縣災害情資網介紹寒溪作物致災條件藉此提升寒溪村與不老部落產業韌性,亦針對不老部落手工藝木雕品開設文藝傳達工作坊強化交流。
-
韌性社區(提升社區防災能量):藉由寒溪村社區環境的實地踏勘,彙整防救災議題與對策,提升寒溪社區氣候變遷適應、復原能力。透過防災士培訓輔助順利培訓寒溪村不老部落15位人員成為寒溪村首批擁有防災士專業執照,使寒溪村災害應變能力提升。
-
原民建構(建築韌性提升):強化原民住宅耐韌性設置避雷設施及住宅火警預警器,規劃當地建築與水共生之設計,導入低衝擊開發(雨水儲留系統、綠屋頂)等具有災後復原能力且可永續的建築。
-
魚菜共生農法關鍵技術產業菁英論壇雖在疫情之下舉行,仍吸引了近百名魚菜共生同好與會,其中包含著16家大型的魚菜業者,對魚菜共生產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
-
為使魚菜共生農法得以推廣,本校籌建之[魚菜共生實習農場]於今年2月起開始營運後逐步對外開放,供校內外人士進行參訪。迄今至少接待16團人次透過解說,使魚菜共生農法在的優勢與多樣化的種植可能深植人心。
-
為求魚菜共生農法進行廣泛推展並扎根,本校生物科技系已於108學年度透過課綱修訂的方式新設[魚菜共生農法的理論與實作]課程。並銘傳大學網路電視台合作[魚菜共生]系列課程,本年度先已建立[植物生理學基礎篇],透過媒體特性增進學習成效。
鏈結在地產業
-
為強化學生專業學習技能,舉辦紀錄片培力課程,並組織「說一個好故事」廣電拍攝團隊,此紀錄片參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2020年高教深耕微電影比賽,Check in with U,榮獲「佳作」。
-
培養弱勢新住民專業技能,舉辦自媒體及廣電培力課程,培訓廣播與電視人才,提升地區傳播產業經營。
-
探索教育實作體驗,舉辦烘焙、領隊導遊覽解說職能課程,培訓觀光產業人才,提升地區主要經濟產業,強化新住民技能。
-
給予參與職訓學員奧援,讓其在參與課程之時,其新住民子女也能同步接受課輔團隊輔導學業,進行課後伴讀活動。
-
本團隊多次與「微光生活設計室、憲光二村駐地工作站、曹家洋樓文化基地、好楓戶農家、龜山眷村故事館、新星巷弄書屋」等在地團隊進行訪談諮詢,以跨院系專業知識及軟硬體資源導入社區,期穩定而長期的串聯龜山青創團隊,從日漸同質化的城市輪廓中,挖掘在地文化特色與故事回憶,喚醒地方人文精神以重塑「地方認同」。
-
為強化在地農業生產、文化資產及自然資源於「低碳生活休閒」及「深度旅遊」之加值服務,本團隊已分別完成「桃園虎頭山公園步道」、「桃園壽山巖觀音寺」、「龜山后街」、「龜山區福源山步道」與「石雲禪寺」在地深耕輕旅行田野踏查,並且進一步培養走讀志工團。
-
本校本學期(109-1)開設跨領域課程與實作訓練微學分課程。成員以觀光系師生與學生社團「銘傳旅遊創新實驗社」,結合本校設計學院(數媒系)、資訊學院(資工系)教師及學生等跨領域專業,提昇學生問題解決之實作能力。
-
影像記錄淡水河沿岸雙北地區的新住民微創業或開店的故事,協助店家推廣、提升新住民的工作及家庭經濟能力,並結合士林在地店家舉辦市集及成果發表會,將新住民文化融入在地生活,讓民眾認知在地多元文化價值。
-
配合大直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媒體課程主題,帶學童走出戶外,讓社區成為另一個戶外學習教室。由大學生帶領學童扮演小記者,實地走訪大直附近店家,並引導學童了解在地特色店家及美,發揮新聞教學成果。
-
士林雙溪國小認識多元飲食文化活動中收錄大小朋友種植的點滴,大朋友對小朋友的觀察,以及小朋友自己拍照記錄家中的一道菜故事,合力製作一本他們專屬的「雙溪國小好食在」電子書。隨後共同收成自己種的植物,做成「翡翠餅」、「香草茶」及「香蘭馬芬」,享受努力耕種的食農成果。
-
合作淡水國小美術班種植香藥草,讓孩童認識香藥草的多重用途,教導孩童用手機或IPad拍攝影像記錄香藥草種植及成長過程,學習當小記者,練習訪問食農體驗心得。師生及家長也一同參與香藥草食農成果應用活動,包括養生藥草茶包、抗菌噴霧瓶等,融合異國多元飲食文化。
持續充實校務研究資料蒐集面向的深度與廣度,除持續蒐集與淨化各單位歷年的學生資料外,亦強化校務研究分析的技術,於各項分析議題上導入合宜的資料探勘演算方法與模型,如此對於議題能夠挖掘出更深入的現象,或提供更準確的預測性分析結果,以供校務管理決策的參考。團隊成員參與校內、外相關研習活動共計20場次。
-
持續擴充雲端IR平台,精準分析考生去向:積極爭取優質生源皆為各校校務發展首重之議題,協助學系找出標竿學校與學系,作為招生策略擬定的參考指標。109年個人申請分發率96.96% ,較108年上升0.96% ,名列全國第11名,私校第6名。
-
串聯高中學習歷程,精進招生專業化:因應「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的精神與方向,校務研究資料庫將資料蒐集的時間軸延展至高中,納入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將學生校內的學習表現串聯高中端的學習歷程進行各式相關性分析,協助各學系探究不同選才條件入學學生的學習成效,分析結果回饋學系以精進調整招生評核條件。
-
重要困難科目實施補救教學,分析成效穩紮學習基礎:本校透過休退學生的修課紀錄與成績分析,瞭解學生容易不及格的科目,以及不及格科目間的關聯性,找出最根本的問題科目,開設密集式的補救教學班,並於學期後針對補教教學的實施成效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108學年上、下學期所實施之補救教學確有成效,整體不及格人次下降,不及格率降低7.95%。但結果中另發現,期中成績若低於50分者,學期成績不及格與休退比例偏高,虛不受補,期中補救教學成效有限,
-
系所學期成果系統,落實教學品質管控:為全面檢核系所成效,並進行課程教學品質的反饋與檢討,本校建置「系所學期成果系統」,彙整教學單位所有課程成果,包括如:課程大綱、數位教學評比、期中/期末評量試卷、學期成績、教師自評問卷、學生教學評量問卷結果;此外,系統並針對教師與學生自評核心能力的達成狀況、教師研發能量、Moodle數位教學評比等歷程資料,提供橫向校、院、系統計分析數據,與學系歷年多年期的縱向數據,以利學系從各面向進行分析比較與檢討,落實教學品質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