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成果 專區
-
結合校務資訊系統與UCAN平台,其成效獲教育部青年署肯定,為全國「大專校院推動職涯輔導補助計畫」北區召集學校。
-
為提升學生媒體識讀知能,本校強化媒體素養教育,其績效獲教育部肯定,成為「高等教育媒體素養教學發展計畫」主導學校與北區資源中心學校。
-
配合108課綱,提出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主軸,獲教育部補助「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是全國最高額補助大學。
-
111年深碗計畫課程件數:50件(深化課程36件;翻轉課程12件;共授課程2件)。
-
跨域教學創新比例逐年增加,111年達成值為56.9%
-
自109年起,將程式設計全面納入學生必修學分,111年度程式設計修課總人數為13,167人,佔全校學生數比例100%。
-
為打造數位大學,自111年起推動全校大(大數據)人(人工智慧)物(物聯網),推動新世代創新課程,全校開課數於111年開設83堂課。111年高教深耕計畫補助大數據課程創新計畫2件,人工智慧課程創新計畫1件,區塊鏈課程創新計畫4件。
-
107年至111年間共支持35系所執行特色實驗室計畫,協助學生們在競賽、證照、國際及產學合作上有良好的學習表現。
-
在通識教育中,本校主推道德力、知識力、體能力、群體力、美感力、企劃力、溝通力、科技力、國際力及就職力等十力教育,十力學生通過的平均比例達89.1%。111年完成校定十力各項能力通過比例目標值為78%,達成值為91.53%。
-
本校在跨域學習環境上,四年共開設129門微學分課程,平均每年1,288人修習。為完善在學最後一哩路,近四年學生進行校外實習比例達44.66% ,7+1全時實習人數達438人。自109年度新增微學分課程修課人數KPI,111年目標值為1,200人,達成值4,867人。
-
為強化學生邏輯運算思維能力,本校以院為單位,規劃與學院特性相符之程式設計課程,110學年度修習程式設計相關課程人數,已達大學部學生人數100%。
-
鼓勵學生結合專題及產業連結,提早與產業接觸,培養同學畢業後持續進修研究所或畢業後即就業之能力111年申請學生專題結合產業共35件。
-
電通系參加2022年「國際機器人運動大賽」,獲1金4銀6銅
-
在培育核心產業人才的成效上,推動軟體培育、智慧機器人、IoT創客板研發、新農業的發展,讓學生具備進入核心產業的能力,能投身於國家推動的產業方向。參加FIRA機器人世界盃大賽,近五年一共獲得11金3銀15銅;國際人形機器人競賽,近五年獲得17金16銀5銅。
-
在培養學生就業能力方面,本校規劃全程實作專題、科技融入專業,並完備校外實習、提升學生就業競爭。
-
國科會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獲得125件。連續9年衝破百件大關,通過件數不僅名列全國第四、私校第二,更連續3年蟬聯私立綜合大學第一。
-
雙師共授跨域學習中,課程引入業師協助授課共494門,校內跨院跨域共授課程共14門。
-
本校推動「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有成,107-111年逐年成長,111年共獲補助50件,名列全國第一的佳績。
-
因應疫情之影響,線上教學的趨勢逐漸受到重視。數位教材的錄製更能使學生在不受環境的影響之下,亦能保有其學習的權益,課程內容包含物聯網技術實作、電路佈線認證、產業經濟學、資料探勘等等,共計11件。
-
為強化學生能力,鼓勵學生考取相關國內證照。搭配證照輔導課程111年共開設35門課,補助學生考取證照共2581張。
1.本校通過美國大學評鑑(MSCHE),成為亞洲唯一美國認證大學;另管理學院通過AACSB國際商管認證,確保銘傳教學品質。
2.本校國際學院獲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重點培育學院(認證型)補助,和政大並列全國唯二獲認證型補助大學,為私立大學唯一獲認證型補助大學。
3.本校111年境外學位生數2,076人,連續4年全國排名前三,再度蟬聯私立大學第一;累計達97個國家外籍生在本校就讀。
4.建立8個全英語授課之學士學位學程,在活化英語教學上,於本校教學平台上建置數位英語教材。目前已針對全校一年級全面實施英語線上教學。
5.除了英文外,積極推動第二外語,111年共有3,513人次修習第二外語,其中修習東南亞語系每學期皆超過300人。
6.本校規劃四年的全英語教學,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文能力,並以中文、英文、日文、東南亞語系及其他第二外語進行規劃。
7.本校為擴大學生國際視野,積極推動學生國際移動,111年參與國際行動人數(含線上線下)共有544人次。
8.本校國際學院與管理學院合作舉辦第四屆「銘傳大學霍特獎」(Hult Prize)校園競賽,為本校舉辦之國際競賽,由聯合國贊助發起,被譽為全世界大學生的諾貝爾獎,激發了學生對全球議題的關注。
9.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設計獎之一、有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德國紅點品牌與傳達設計獎(Red Dot Award: Brands & Communication Design)」,本校商設系畢業作品《Liked by :》奪下「2022紅點獎(Red Dot: Winner)」。
10.全球「iF設計新秀獎」2022年本校商設系畢業作品《HUEPIN》,榮獲新秀獎(iF DESIGN TALENT AWARD 2022)。
11.本校國際學院國際事務與外交學士學位學程學生榮獲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台灣校友會(LSE Alumni Association Taiwan)頒發2022年度「LSE Excellence Award」。
-
對弱勢學生採一條龍輔導方式,透過入學報考、就讀學習、助學成長與茁壯回饋的求學過程皆有完善方案與措施,使渠等求學生涯減壓增能。
-
成立「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強化原民學生輔導。
-
為讓學生以學習取代工讀,本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本校辦理之各項學習輔導課程與活動,強化自身學業表現與職涯發展,特擬定「銘傳大學弱勢學生學習成果補助實施要點」,讓經濟不利學生同時兼顧生活與學業所需。
-
持續禮聘優質教師,聘用教師專長符合系所目標、課程架構設計與業界需求,近三年新聘教師39位,銘傳大學生師比為22.46。
-
建立完備教學評鑑與教師評鑑制度,作為教師獎勵的基礎,搭配彈性薪資制度,提供適當的誘因與支持,促動教師積極投入永續的教學發展。彈性薪資近四年共計補助1,192人次。
-
推動教師多元升等,讓認真投入教學、產學、研究且獲致具體成效的教師,能據此辦理升等。107-110學年度有2位教師通過教學型升等、1位通過應用型升等、2位通過作品升等。
-
從校務會議至系院課程委員會均有學生代表參與,參與人數均符合相關規定,學生申訴委員會議學生代表可發言、投票,確保學生申訴權益。110學年度學生參與學校會議、師生面對面共35場。
-
經濟不利學生人數自107年1,742人增加至111年1,985人,原民學生人數自109年151人,111年增加為231人。由人數的持續成長可見照顧經濟不利學生重要性與學校的責任。
-
111年經濟不利學生人數占大學部學生總人數13%,參加本校各項學習輔導措施的經濟不利學生,107年1,530人,111年1,519人,約占75%,另外四分之一的同學因成績較優或個人意願並未參加課業輔導。獎勵人次107年3,946人次,111年4,177人次。
-
原民學生學業成績自107學年度平均70.15分經過各項課業輔導措施,111學年度提高至75.41分。
-
本校重視十力教育,全體學生通過率約44%,經濟不利學生通過十力檢核118人,約占經濟不利學生總數的6%。
-
因應新媒體時代,本校建置銘傳大學網站APP、FB粉絲專頁、即時網路電視台、平面媒體銘傳一週,向大眾公開學校各項重大活動及辦學績效;在建構校務資訊公開制度的部分,本校校務暨財務資訊公開專區,即時公開校務、財務、畢業生流向及學雜費補助等資訊。
-
本校金門移地微學分課程111年共辦理三梯次,共有90名學生參與,所規劃之課程有水域休憩、戶外休憩學(淨灘)、遊程設計、虛擬場景實務、新聞產製與媒體識讀等各項課程,鼓勵學生學中做、做中學之技能,經調查學生問卷回饋滿意度高達90%以上。
完善社會服務
本校於109年3月成立「銘傳大學社會責任推動辦公室」,協助執行社會實踐場域之研究與評估、統整校內外資源、媒合學校與地方多元發展、推動校內跨領域合作、融入USR精神。111年度共舉辦兩場共識會議、五場本校社會實踐場域認知講座、兩場經驗寫作工作坊、六場諮商活動及一場成果展暨發表會;並積極參與十場他校優良案例研討會,推動二件社區營造計畫。藉以擴大學校同仁參與社會責任實踐的深度與廣度,促成校園對話與跨領域師生進行合作。
-
開拓雙北地區淡水河流域、桃園龜山區、金門,以及宜蘭縣大同鄉、南澳等六個學校外部場域計畫;推動建立夥伴關係,關懷地方弱勢群體,扶植在地創生與產學合作產值。協助教師連結學校、地方與社區之互利關係,活絡地方,促成區域創新。
-
由應英系舉辦英語營隊,以節日主題設計趣味遊戲與運動,搭配全英語教學實習,將英語融入生活與國小學童進行主題討論、互動遊戲,增進師生生活英語溝通能力。
-
新聞系師生團隊深入偏鄉,進行一年深度永續田調採訪記錄,展現偏鄉小學創新教育、植物醫療師以及友善醫療(紅鼻子醫生)三個永續新聞專題報導,並於銘報新聞露出,其中植物醫師專題榮獲「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平面類優等獎。
-
由資管系師生及校友組成資訊服務志工團隊前往偏鄉地區小學服務,並建立創客基地,希望透過學習模式,複製到各部落的小學,讓更多學子受惠。創新資訊課程系列活動中導入資訊知識與機器人教學,教導孩童簡單的程式設計能力,並與產官學合作,共同建立多元夥伴關係,促進永續願景。
-
投入10個學院,社會責任計畫共18件次,開設魚菜共生農法的理論與實作、跨領域課程、實作微學分以及研究議題探討,專業服務學習課程數26門次,修讀人數累計732人次。
強化科技融入
-
設計學院推動建立離島偏鄉韌性社區,引導社區居民及學生認識災害與氣候變遷,使其擁有「低脆弱度」與「高回復力」, 111年深度訪談當地民宿與餐廳業者設計北竿旅遊安全地圖,除既有觀光景點及旅遊路線規劃,更加入北竿鄉在地特色災害潛勢警示(如注意坡災、淹水及行駛等),並開發連江縣北竿鄉LINE旅遊機器人,推動遊客前往旅遊,提升北竿多元旅遊體驗。
-
設計學院為桃園市復興區原住民部落再生,結合部落傳統智慧經驗、建築系永續實構築與VR整合研究中心的虛擬實境進行數位紀錄,完成一件雨水收集牆與一間50人室內循環建材空間,提供在地孩童永續教育的場域與學習環境,並產出VR360導覽模式,讓學生從中了解與學習。
-
健康科技學院深耕原鄉醫療,由銘傳大學、桃園市復興區公所、蓋德科技公司三方合作,推展智慧醫療AI電子手錶於復興區泰雅族之健康守護活動,並辦理健智課程、健康測量、體適能團隊、成果分享等社區活動,共100人次社區長輩熱情參與。今年度加入偏鄉孩童課後伴讀,啟發孩童美感與實作,藉由計畫相關議題推動,訓練學生跨域學習與具體行動實作,促進在地自治自主與文化深耕。
-
傳播學院協助大台北地區新住民,透過網絡社群推播擴散,帶動新住民就業,提升新住民之工作能力及家庭經濟支持,影像記錄淡水河沿岸雙北地區的新住民微創業或開箱故事影片5支,協力舉辦參與新住民市集2場、創業培力課程2場、店家經營優化設計1家,幫助店家推廣以及服務經營、商品行銷等規劃,並提升新住民自媒體應用培力,改善新住民的工作及家庭經濟能力。
-
金門校區推動新住民職業培訓計畫,培養金門弱勢新住民專業技能,舉辦新媒體深耕課程,培訓廣播與電視人才,提升地區傳播產業經營。111年合作拍攝1部金生金事成長作品,3場新媒體深耕專業實務課程,導遊、烘焙等多元職訓培力4天次,提升金門新住民社會適應力與職場競爭力,參與研習者滿意度高達85%。職訓期間給予參與職訓學員奧援,新住民子女也能同步接受課輔團隊輔導學業,進行課後伴讀活動及營隊17天,國中小電台營各1場,提升金門分部學生辦理各類研習活動能力。並建立課程社群、企業關懷診斷及成果展,讓新住民及師生展現學習成效。
鏈結在地產業
-
健康科技學院將環境永續觀念帶入校園,111年度本校之「魚菜共生實習農場」拜訪達250餘人次,使環境永續價值、魚菜共生農法的優勢與多樣化的種植,深植人心。並舉辦魚菜共生培力工作坊,幫助農友們以及師長們學習可自行檢測蔬菜農藥殘留物。此外,更舉辦「魚菜共生農法關鍵技術產業菁英論壇」,在疫情下,仍吸引120餘名國內外魚菜共生同好實體與線上與會,針對魚菜共生產業相關問題進行充分討論,同時透過中華民國魚菜共生推廣協會辦理5場次魚菜共生聊聊天線上演講活動,共吸引480人次參與,並有58人次線上互動交流。
-
觀光學院深耕桃園龜山地區,挖掘在地文化特色與故事回憶,喚醒地方人文精神以重塑「地方認同」。111年青創團隊聯盟系統拓展在地3個合作對象,投入5院參與,培訓地方走讀志工團,整合行銷及旅遊創新概念,舉辦龜山後街、農村文化、眷村體驗活動,開辦【333(山山山)聚落】綠色生活頻道及市集,形成跨區域帶狀的旅遊軸線。
-
休憩系協助桃園市觀音區與大園區休閒農業產業,完成3個場域的英文導覽稿、導覽解說訓練工作坊,推動農場專業英文導覽以及國際禮儀訓練,專業接待國際旅客。使本校國內、國際學生與休閒農業青年交流,推動友善農業與食農教育、環境教育4個永續場域活動及文化綠色行銷VR企劃。
長期追蹤且深入性的資料收集,透過全面性、系統與科學化進行校務研究評估,藉以達成學生學習成效保證之機制發展。透過校務研究資料庫提供綜合性的決策參考依據,使校務管理具有量化數據的支持、持續進行有價值之固有議題分析,同時根據學校發展,挖掘新的研究議題,做為校務發展之決策依據。團隊成員參與校內舉辦、校外相關研習活動共計12場次。
-
系所學期成果系統,落實教學品質管控,系所學期成果系統,主要蒐集教學活動、課程成績、學習成果等資料建置系所學期成果。其內容包含學期成績分布、教師課程成果、核心能力、研發能量統計等系所成果資訊。提供系所進行自我改善,確保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效。透過「雲端IR資訊平台」融合校內相關資料,並「深化校務議題分析」,以教學、研究等校務研究議題在SDGs之關聯性及成效分析,做為本校校務決策依據。
-
建立校務研究雲端資料倉儲、校務研究分析平台、校務研究應用平台,持續充實「學生學習成效資料」蒐集面向的深度與廣度,使校內資料庫的資料欄位可符合高教校庫結構,校務研究倉儲系統,目前已完成58個資料表的彙整。
-
透過「雲端IR資訊平台」融合校內相關資料,並「深化校務議題分析」,以教學、研究等校務研究議題在SDGs之關聯性及成效分析,做為本校校務決策依據。
-
為全面推動校務研究分析,本校建置「校務研究分析平台」,期望透過雲端的方式打造友善數據分析的環境,讓主管及同仁,對於自行關注的議題進行統計分析,營造以數據為本的文化風氣。
-
整合校內校外資料,進行學生來源與特質分析,精進招生專業化,本校大一新生入學管道主要分為特殊選才、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考試分發、四技二專及重點運動等六類,目前以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為主要來源,各類入學管道之核定招生名額細分北部、中部、南部及東部,此外,屬甄選入學之個人申請錄取人數111學年度為2,115位。繁星推薦錄111學年錄取人數494位。考試分發111學年錄取人數425位。
-
校務研究議題首先聚焦於「學生學習成效」,從學生入學、在校學習至畢業流向等一連貫的時間序,進行相關重要議題的研究與分析。並針對休退學生之課業修習狀況進行分析,瞭解學生不及格科目間的關聯影響,找出最根本的問題科目即早進行補救教學,以降低休退學率。
-
在英文學習部分,針對英語翻轉式教學,以及疫情下對於國內外學生遠距教學的實施,進行教學與學習成效分析,以作為後疫情時代線上教學改進之依據。
-
在系所學期成果系統方面,主要蒐集教學活動、課程成績、學習成果等資料建置系所學期成果;其內容包含學期成績分布、教師課程成果、核心能力、研發能量統計等系所成果資訊。提供系所進行自我改善,確保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