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項計畫 簡介
一、計畫緣起
因應本期高教深耕計畫願景,本面向發展將以新科技為重心,包括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融入教學,以深耕智匯整合學園為執行統合中心,進行課程規劃及教學環境營造之教學創新,期能與產業界合作、學生進入產學實作及實習等作法,共同培育學生,以達本校全人教育、「學中做,做中學」之教學策略,培養具備產業實務、樂活創新及國內外就業之人才,實現「創新教學、學用合一」的理念。深耕智匯學園以人才培育奠基課程為基底、採行學院接軌數位產業、橫向整合跨院合作、活用情境總整課程、學用合一就業實習為策略,採漸進方式進行。
本面向相關計畫朝著上述學生培育的理念,並考量環境的改變、社會人才多面向的需求,擬以素養導向、資訊科技與人文關懷、跨領域與問題解決、國際移動、社會參與之總整能力進行學生的培育。
經校務研究分析,修習程式設計成績與畢業生薪資調查結果發現在校程式設計成績越高,其畢業後薪資也較高。因此,本校全面將程式設計、人工智慧納入全校大一必修學分,由各學院編製所屬「人工智慧」、「程式設計」的實作教材。程式設計修課總人數達全校學生數比例 100%。惟學生修習課程時,對培育資訊技能的智慧科技場域及智慧教室較為缺乏,為提升學生實作應用能力,對於此面向需再強化。
在跨領域學習上,應屆畢業生計3,247人次修習,1,036人次取得證書,占31.91%,畢業生平均約每三人中即有一人完成,非畢業班亦有418人取得,共計1,454人次取得學程證書。全校大一至大四計有8,001人次提出申請,約占全校人數的45.18%,修習人數及取得人數尚有成長空間。為達鼓勵學生跨域探索的目標,將再擴大學生修習及取得人數,以期學生具備跨域能力符合企業求才需求;另將研擬模組化跨域架構,以利學生取得跨域學分。
在國際移動上,本校設有全英教學外語學位學程,目前外籍生已累計97國,採翻轉線上外語教材、搭配華語教學協助提升華語能力,通過國際認證進行國際化的接軌。學生每年出國交流進修比例雖有上升卻仍低於2%,故提升本地生校內跨文化交流與境外國際交流密度、提高境外生比例、增強國際學習場域乃為重要進行方向。
在自主學習及素養培育上,公民素養、批判思考、人文素養、環境素養及團隊合作能力為本校通識中心培育五大素養,含括:媒體識讀、人文關懷、問題解決、社會參與及自主學習等。分析本校通識教育學生五大素養結果顯示,「團隊合作」、「批判思考」及「人文素養」等三個素養對於「自主學習」、「資訊科技人文關懷」、「跨領域」、「問題解決」及「社會參與」都有重要影響,其中「公民素養」對「問題解決」及「社會參與」等能力有很大成效。
課程為培育的基石,本校將進行課程發展全面再造,計畫將以六個要點進行:(1)滿足國家人才需求,如資通訊、STEAM、人工智慧、雙語、跨領域等;(2)滿足企業對創新需求,如影視、動漫、傳播、大數據、物聯網、新科技、新媒體、微電影等;(3)因應108課綱育才改變,高中生所具備的基本素養、知識、技能養成,能銜接至大學的專業培育;(4)發展學院系特色,強化專業培育及跨域學習,也因應少子化環境的改變,透過差異化及特色化的作為,強化教學創新及實作教育,以因應環境的變革與挑戰、突破招生的困境;(5)納入SDGs永續發展目標,於課程中落實培育;(6)培育素養及核心能力,如UCAN職能、共通核心能力、專業核心能力、自主學習、人文關懷,為執行教學創新精進,本校先行規劃系所課程架構全面再造檢視,以期能對接108新課綱的學習樣態,分為八個步驟:(1)架構規劃:包括課程架構的重新設計及模組架構再造。(2)課程規劃:修整課程內容,重新調整課程大綱、教學成效、教學目標、對應系所教育目標、系所核心能力、統一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成績考核。並進行課程分類作為課程施行的指導原則。(3)檢核規劃:針對課程目標、類別目標進行檢核,作為後續成效檢核,開發建置檢核系統,方便院系進行施作及資料保存。(4)執行檢核:各院系透過檢核系統,進行課程目標及類別目標檢核。(5)檢討與回饋:透過檢討,以心得回饋進行方向修整。(6)專家諮詢:對於架構、課程內容、檢核是否恰當,由各院系聘請專家進行審核,針對建議,進行修整,以期規劃更為完整,實作更為精實。(7)檢討會議納入專家:校系與專家共同觀察結果,共同討論問題及解決方式,以為未來施作及規劃的參考。(8)再造職涯課程地圖:因應課程架構、模組、課程內容的改變,對於學生未來就業的工作進行職涯課程地圖調整,以為學生職涯規劃修課的參考。
二、計畫目標與理念
本面向以全面課程再造作為教學精進教學的基石,透過發展創新教學模式、強化學生素養、厚植學生資科與人文基礎能力、培育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力、建構AI智匯學園跨域學習環境、總整學生專業與跨域能力。透過學院特色接軌產業與學用合一就業實習來強化學生實作與實習能力。
在教師面進行跨域創新教學及教學研究的精進,以創新知能、素養、自主學習、跨域知能培育,透過課程重構計畫給予支持,落實教學實踐研究。學生面上以強化專業、跨域、問題解決、多語、自主學習、應用科技及博雅關懷等面向,造就能駕馭新科技的人才。而深耕智匯整合學園為中心點,與各院系與社區、產業接軌,培育未來產業所需的核心人才。
三、計畫架構
在融滲素養教學創新部分,教師與時俱進發展創新教學模式,規劃專業課程素養融入教學、實作PBL、混合教學創新、AI基礎課程創新、跨域教學創新、推動教學研究等策略,將問題解決、個案研究、行動研究或專題式教學融入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中,提升學生實作與問題解決能力、深化專業知能。
在厚植資科人文基礎能力方面,大一全面導入AI與程式設計基礎、強化中文敘事能力、活化多元外語溝通能力、強化媒體識讀與博雅跨域轉銜能力;在培育自主學習探索方面,透過院系專業職涯導師輔導學生依據個人職涯取向,自主規劃專業職能學習計畫,搭配通識的募課和自主學習課程,以及微學分課程、菁英課程、跨域學程、和三創課程等,多面向增廣學生知識廣度,完備個人學習知識地圖;在縱橫整合的智匯學園方面,從下銜接高中教育,推出人才培育AP(Advanced Placement)課程,以強化招生黏著度、從上活用情境總整課程與實習接軌就業力,串接面向C的連結產業合作;在橫向連結跨院系的跨域課程方面,串接面向B善盡社會責任USR活動,深耕社區、涵養公民意識。藉由上述各項執行方案鞏固學生素養基礎,透過實作教學,建構校園共創基地,提供場域讓學生實習,或實際動手將創意轉化為實體成果,據以提升其就業競爭力,進而創新創業。本校精進教學創新五大主軸在融入SDGs方面說明如下:推展創新課程、跨域學習、數位建設、輔導經濟不利學生學習(SDG1),提供高品質教育(SDG4)。藉由上述策略鞏固學生基礎,再加上實作教學,建構校園共創基地,提供場域讓學生實習,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提升就業競爭力,進而達成創新創業(SDG8)。
一、計畫緣起
本校為落實「立足臺灣、深耕在地」之理念,將「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價值,融入校務治理。落實以人為本,從在地需求出發,透過人文關懷與協助解決區域產業、社會與環境議題,致力成為區域貢獻大學。將銘傳「大人物」數位核心能力推廣到社區。鼓勵教師透過教學實踐研究、專業課程融入USR實踐議題分析,將知識影響力拓展至國內外。近年來除了在專業領域持續研究創新外,並透過翻轉教育到跨域到社會場域學習,透過課程精進、人才培育串聯,長期致力於與社區發展結合,培育符應未來需求及國家發展之人才。透過社會活動參與培養學生下列關鍵能力:(1)資訊科技與人文關懷能力:運用所學資訊科技能力,並成為人文關懷、與社會及自然共好的現代公民;(2)問題解決能力:透過作中學自主負責的學習活動,培養問題解決能力;(3)社會參與能力:強化社會責任感及公民意識,成為利他行為的世界公民。
二、計畫目標與理念
本校整合系所院專業知識,用於校區所在之士林、龜山及金門地區,盤點在地產業環境議題分析,梳理出生態保育、公平正義、在地特色產業、大數據及數位串流學習、文化資產、地方韌性、永續經營等面向進行社會責任實踐。服務場域遍及臺灣本島與離島,推動師生深入社區服務,連結學校、地方、公部門與產業資源,從在地偏鄉教育、歷史文化創意、生態環境科技延伸至綠色農業加值領域,解決在地問題,深耕社會責任。依據校務發展方向串聯「大人物」,深耕在地特色,延伸教育部108課綱課程規劃和核心素養,並配合「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政策」生活轉型策略,規劃三項善盡社會責任整體目標以及第二期計畫重點目標:(1)發揮學校特色,推動專業社會責任共學:鼓勵跨院系開設社會參與學習課程,以實際問題為導向,與社區居民、合作夥伴達成共識共學,激發地方成長之動能,並整合跨院課程,觸動異質專業合作機會,藉由跨院系共同授課,不同學系學生互動,促進院系間之橫向溝通與學生流動,回饋後續課程規劃、活動設計,跨域專業交流。(2)培育適性人才,建立智慧知識社區協作:培育兼顧社會永續與專業技術創新人才,帶動智慧科技、文化內涵、創新創業及環境教育融入地方特色實踐,藉由「做中學,學中做」之學習活動,培養學生之「問題解決能力」,另外以USR活動設計,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及利他行為的「社會實踐力」。(3)邁向生活轉型,促進循環三綠二植發展:提倡三綠(化)二(扶)植發展目標(簡稱三綠二植),推廣綠色農業、綠色消費及綠色旅遊,扶植離島偏鄉區域創生、扶植多元文化人才創業,並推動生活轉型,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生活態樣,帶動社會友善觀念、資源循環與環境行動,促進區域人才培力及美好生活願景。透過多校區專業貢獻、多院系所專業,以多元區域夥伴產業力量的三多培力(triple-empower)機制,及多種教學模式、實踐場域平臺之培養,形成本校善盡社會責任的區域特色。
三、計畫架構
為實踐社會責任,本校朝向「三綠化二扶植一共學」目標邁進,以三多培力機制為特色,發展智慧知識社區協作、深耕綠色環境人文及扶植區域經濟發展、厚植離島偏鄉共學等四項策略。規劃建置互動平臺,創建訓練基地,亦撰擬營運計畫及實習農場,透過問題導向式的創新教學模式,開設微學分課程與跨領域學程,讓學生透過服務學習與實作體驗,展現數位學習及社團學伴之活力,在學術專業與實務合作下,解決在地產業問題、發展特色與創生,同時,每年產出「銘傳大學社會責任報告書」,向社會大眾展示計畫成果。
一、計畫緣起
根據應屆畢業生滿意度調查,畢業生認為思考/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互動/溝通與專業知識是在學期間最大的收穫。同時,畢業生認為互動/溝通、專業知識、外語能力與實作能力是學校最應培養學生之核心能力。故本校提出強化產學合作連結計畫來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特別是藉由實作實習、技術研發、創新創業三項發展,讓學生在學期間即能與未來職場連結,瞭解業界工作類型與內容,反思工作挑戰,並藉由在校專業學習,強化自身優勢找到問題解決之道。近年本校產學實習合作表現亮眼,111年學生校外實習比例超過42%以上,學生實習滿意度達4.2以上,第二期計畫將繼續精進推動。另一方面,引入新科技課程,提升師生與業界共同研發的廣度與深度,激勵學生創新創業,落實本校推動「全球知識在地化、在地知識全球化」及「知識產業化、產業知識化」的教育目標,達成「畢業即就業」目標,促使教育與社會無縫接軌。
二、計畫目標與理念
本校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12個學院,1.8萬多名學生的綜合型大學,面對學生不同的生涯規劃,跨度極大的就業取向,在輔導學生前程規劃上挑戰重重。本校從學生入學即開始基本素養與就業能力的養成。藉由多年來校友的回饋建議分析,在校時的就業能力培養模式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實作實習、技術研發、創新創業。有些專業特別重視人際交流、協同合作、職場應對等能力,故需藉由校外職場提供練習機會,由校外實務學習達成此目標。有些專業傾向個人技術不斷深化,解決隨時更新的技術與挑戰,此則需要與教師共同協力,以提升學生在學理與技術上的經驗與能力。有些職能則不強調親臨的工作現場,故在校內提供良好的技術開發環境,才是重要的考量點。另一方面,有些學生因為個人志趣與背景,對於創新理念的堅持與熱中實踐,因此提供創新與創業方面的前程規劃最為必要。學校在專業養成之外,尚可在管理、經營、財務、法令上給予必要的知識與輔導,幫助其面對未來克服工作挑戰,提高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基於前揭多元提升學生就業與解決問題能力的理念,本校第二期計畫將強化實作實習、技術研發、創新創業三種進路的輔導機制,並以新科技引入職場為進路,形塑銘傳畢業生能使用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產業提供新思維的人才。
三、計畫架構
為達成以上規劃,本子計畫透過三項策略,分別為:「精進實作實習制度」、「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及「強化產學鏈結媒合」,從實作學習、技術研發、創新創業三大面向來推動,執行方案包括:職涯輔導產學鏈結、校外實習機制完備、智慧企業實習媒合、校內實作場域完善、教師產業研習推動、跨境產學合作推動、AI人才賦能、創意點子工廠發想、創新創業孵化輔導、智慧媒合平臺建置等方向。透過具有實務經驗的師資,以充實學生理論與實務兼備的實作能力,強化學生具有創新及創意之能力,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以因應產業及社會需求。
一、計畫緣起
本校第一期(107-111年)計畫,在提升高教公共性面向,已針對本校校務公共性相關議題,包括提升校務治理公共性,與關懷照顧經濟不利學生,校務資訊公開、學生參與校務及保障教師權益等四項展開深耕計畫,也達成了一定的成效,對於促進階層流動提供了相當助益。本校第二期(112-116年)計畫在此基礎上,經過IR辦公室相關資料並針對未來校務發展重點,爰增加綠色校園行動、永續發展深固、教師多元升等,即時成效追蹤回饋與強化募款機制等五項行動方案,並對策略規劃略作調整,以符合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並有效解決本校校務發展相關問題。
二、計畫目標與理念
深耕計畫要求永續性的人才培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銘傳大學創校66年以來,辦學始終都是以「人之兒女、己之兒女」的教育理念,從創辦人到歷屆董事會及歷任校長等管理階層皆戮力辦學,全心全力辦好學校。歷任校長治校都依據銘傳學生特性與需求規劃政策。重視學生的差異,發掘學生的潛力及特質,切實掌握經濟不利學生學習困難,協助教學、行政單位及教師共同協作前瞻性的教育及輔導計畫。本校為私立大學,為能展現私校經營的正當性,在合理範圍內兼顧學校辦學的自主性與展現公共性職責,確保銘傳大學教育的永續發展。本校致力推動開放的董事會機制,遴選有能力且稱職的校長,組織強而有力的經營團隊,確實執行人事公開公平,財務健全透明,教學定位具有特色,重視教職員的福利與心聲,關懷經濟不利學生的權益與需求,推動綠色環保校園,確立永續經營的目標與願景,都是本校第二期深耕計畫提升校務公共性的整體目標。
三、計畫架構
為延續第一期計畫的成果並賡續精進執行成效,本校經詳實檢討,總括前期計畫的經驗,更新制定提升高教公共性的策略架構。第二期計畫是以學生面、教師面、制度面三個面向,作為提升高教公共性的主軸,進一步規劃五大核心策略,D1適性揚才全人關懷、D2完善安心學習輔導、D3原生學習關懷輔導、D4完善師資量能支持、D5永續校園發展願景。提出22項行動方案,以提升經濟不利學生與原民學生的關懷照顧,公平對待全體教師,鼓勵教師主動積極獻身教育,提高本校公共服務品質與效能,降低經營危機風險與管理舞弊發生的機率。
本計畫聚焦於前瞻思維戰略與上述議題的連結,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核心,從人文、科技、專業三個構面切入、針對教學創新、善盡社會責任、產學合作連結、高教公共性、與發展學校優勢等面向進行盤點整合,在現有的專業領域、課程架構、教學方法、學習模式與學習環境中,依據事證本位分析之IR報告,作為變革與維新的基礎。透過跨媒體、跨領域與跨場域下的跨領域學習,促成學生自主多元的思維、資科人文的交融、生活議題的反思、三創能力的培育與專業知能的精進為設計的主軸。為培育具備專業化、卓越化、國際化的永續十力人才,高教深耕計畫規劃以學生為主體,透過全方位整合的創新作為,分為五個向度進行創新的規劃:
(1)在學校端:以「銘傳大人物、教學智專化」建構專業與實作全功能的AI智慧校園;(2)在學院端:積極發展院系專業特色,橫向跨域整合,建構智匯整合學園,以CollegeXIII串接SDGs和素養軟實力;(3)在學系端:發展生活、生涯、專業、職涯,3+1導師進行全方位學習羅盤導航,引導學生適性揚才;(4)在教師端:建構數位教學支持系統,讓教師得以專業化、智慧化、人性化,提升跨域增能,進行教學創新,擴展教師專業地圖;(5)在學生端:實踐「學中做,做中學」,透由體驗行動關懷校園、社區、社會與環境,成為展現利他行為的公民。讓學生進行自主跨域、跨專長、跨場域的學習;教師跨域增能的創新教學模式,使師生共同藉由AI應用探索問題新解;精實學生實作實習能力,以行動參與校園、社區、社會與環境活動,以真實體驗學用合一,接軌畢業創業與就業。
為達上述目標,第二期計畫係以校務研究為實證前導,以SDGs為核心作為師生學習方向的即時導航,輔以國際行政支持與資訊安全的基礎建設,建構出具有優質教學韌性學習環境,讓師生學習可以安心無虞,透過四大執行目標,包括:A.教學創新精進:深耕智匯學園、培養AI專業跨域轉譯人才;B.善盡社會責任:主動攜手區域夥伴,促進在地認同與發展,進而邁入接軌國際之願景;C.產學合作連結:透過精實產業鏈結、強化師生在產業、教學、研究動能與創業與就業之優勢;D.提升高教公共性:永續校務營運,使本校師生能優游於AI智慧校園中,發揮創意、創新、創造之教與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