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與科技打造共融教室:特殊教育雙師課程開啟師資新視野

在教育的路上,我們不只在教書,更在陪伴每個學生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
為了培養未來教師具備理解多元、接納差異的專業素養,本學期「特殊教育雙師課程」透過多元的講座與實作活動,讓師資生深入接觸融合教育與特殊教育的現況與挑戰,進一步精進教學能力與教育倫理意識。

一場跨越理解與實踐的學習歷程
在這門課程中,我們設定了四大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從認識到實作,逐步深化專業能力:
  1. 了解專業素養與學生差異
    透過雙師的設計,學生學會觀察並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質與需求,並思考如何調整教學策略,達成真正的「因材施教」。
  2. 融合教育現況與實務接軌
    課程邀請在國中第一線推動融合教育的教師進行分享,讓學生認識特殊教育在普通學校中的實際運作方式,並了解當前政策與實務間的落差與努力。
  3. 案例教學讓理論活起來
    講師透過實際教學案例,說明如何將課堂所學的特殊教育理論應用於教室中,從學生特質出發設計教案,也讓學生更理解特殊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掙扎與潛力。
  4. 學習CRPD與教學倫理
    以《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為引導,課程強調尊重每位學生的權利與尊嚴,引導未來教師思考教育中的倫理責任與價值。

和同學進行搶答遊戲


AI與教學科技加入,共融教育再升級
除了基本理論與實務經驗的分享,課程也加入最新的科技元素,讓學生學習如何將AI與教學科技應用於特殊教育教學中。這不只是趨勢的回應,更是對學生需求的積極回應。
學生普遍對於「如何實際應用科技於特殊教育」表現出高度興趣,許多同學在課後表示希望能有更多實作的機會,例如課堂模擬、科技工具教學設計等,未來也將列入課程設計的參考方向。

講師以AI繪本介紹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