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計畫緣起
本校為落實「立足臺灣、深耕在地」之理念,將「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價值,融入校務治理。落實以人為本,從在地需求出發,透過人文關懷與協助解決區域產業、社會與環境議題,致力成為區域貢獻大學。將銘傳「大人物」數位核心能力推廣到社區。鼓勵教師透過教學實踐研究、專業課程融入USR實踐議題分析,將知識影響力拓展至國內外。近年來除了在專業領域持續研究創新外,並透過翻轉教育到跨域到社會場域學習,透過課程精進、人才培育串聯,長期致力於與社區發展結合,培育符應未來需求及國家發展之人才。透過社會活動參與培養學生下列關鍵能力:(1)資訊科技與人文關懷能力:運用所學資訊科技能力,並成為人文關懷、與社會及自然共好的現代公民;(2)問題解決能力:透過作中學自主負責的學習活動,培養問題解決能力;(3)社會參與能力:強化社會責任感及公民意識,成為利他行為的世界公民。
二、計畫目標與理念
本校整合系所院專業知識,用於校區所在之士林、龜山及金門地區,盤點在地產業環境議題分析,梳理出生態保育、公平正義、在地特色產業、大數據及數位串流學習、文化資產、地方韌性、永續經營等面向進行社會責任實踐。服務場域遍及臺灣本島與離島,推動師生深入社區服務,連結學校、地方、公部門與產業資源,從在地偏鄉教育、歷史文化創意、生態環境科技延伸至綠色農業加值領域,解決在地問題,深耕社會責任。依據校務發展方向串聯「大人物」,深耕在地特色,延伸教育部108課綱課程規劃和核心素養,並配合「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政策」生活轉型策略,規劃三項善盡社會責任整體目標以及第二期計畫重點目標:(1)發揮學校特色,推動專業社會責任共學:鼓勵跨院系開設社會參與學習課程,以實際問題為導向,與社區居民、合作夥伴達成共識共學,激發地方成長之動能,並整合跨院課程,觸動異質專業合作機會,藉由跨院系共同授課,不同學系學生互動,促進院系間之橫向溝通與學生流動,回饋後續課程規劃、活動設計,跨域專業交流。(2)培育適性人才,建立智慧知識社區協作:培育兼顧社會永續與專業技術創新人才,帶動智慧科技、文化內涵、創新創業及環境教育融入地方特色實踐,藉由「做中學,學中做」之學習活動,培養學生之「問題解決能力」,另外以USR活動設計,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及利他行為的「社會實踐力」。(3)邁向生活轉型,促進循環三綠二植發展:提倡三綠(化)二(扶)植發展目標(簡稱三綠二植),推廣綠色農業、綠色消費及綠色旅遊,扶植離島偏鄉區域創生、扶植多元文化人才創業,並推動生活轉型,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生活態樣,帶動社會友善觀念、資源循環與環境行動,促進區域人才培力及美好生活願景。透過多校區專業貢獻、多院系所專業,以多元區域夥伴產業力量的三多培力(triple-empower)機制,及多種教學模式、實踐場域平臺之培養,形成本校善盡社會責任的區域特色。
三、計畫架構
為實踐社會責任,本校朝向「三綠化二扶植一共學」目標邁進,以三多培力機制為特色,發展智慧知識社區協作、深耕綠色環境人文及扶植區域經濟發展、厚植離島偏鄉共學等四項策略。規劃建置互動平臺,創建訓練基地,亦撰擬營運計畫及實習農場,透過問題導向式的創新教學模式,開設微學分課程與跨領域學程,讓學生透過服務學習與實作體驗,展現數位學習及社團學伴之活力,在學術專業與實務合作下,解決在地產業問題、發展特色與創生,同時,每年產出「銘傳大學社會責任報告書」,向社會大眾展示計畫成果。